Page 91 - 《宁夏教育》2024年第1-2期
P. 91

教 改 探 索
                                                               《宁夏教育》 2024 No.01-02



                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玉玲


                      摘要:汉字既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凭借“以形表意”的构字特征与规律而成为一个个充满智慧、
                  体现价值、反映认识的形象生动的重要文化元素。在汉字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重要文化元素,可使
                  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和合共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汉字教学;以形表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50(2024)01-0089-02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密切结合各学科特征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名言,桑梓就专指故乡的
               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                           树木,并进而成为故乡的代称。正因如此,就有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与强烈自豪感,                           桑梓之情、桑梓之意、敬恭桑梓等成语,都表示对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文课程蕴含着比                           故乡的怀念思念。“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区
               其他课程更为丰富、悠久、具体、广泛的中华优秀                          分城乡的词语,但在古汉语中其义并非如此。因
               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                           为“乡”的繁体为“鄉”,本义为两人相向而食,后引
               载体与集中体现的汉字,更需要深入挖掘、充分利                          申为同一区域或行政区划等。而“里”字从田从

               用众多汉字自身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                            土,本义是居住,后引申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区
               素,确保语文课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                          域,因而古语中就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之说。
                   一、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这表明,“乡里”在古汉语中也是古人对人们生活
                   家国情怀作为个体对群体的一种自觉认同与                         区域和朝夕相处之人的指代,从中折射出浓厚的
               行为取向,表现出个体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依恋、                          故乡情思。以上数例表明,重视对“国”“家”等汉
               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历来被无数仁人志士大力赞                          字的正确解读与相关词汇的准确理解,可使学生
               颂与切实践行,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直观具体地感知中华民族素有的浓厚家国情怀,
               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教材中都入选诸葛亮的                            逐步形成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感。
              《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                            二、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厚德载物
               优秀诗文,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                               从典籍《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人民教育的经典。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名言概括出的“自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时通过对“国”与                        强不息”“厚德载物”两个成语,历来都是众多胸怀
              “家”、“桑”与“梓”、“乡”与“里”等汉字字形字义的                      大志、奉献祖国伟大人物的座右铭,也是清华大学
               具体认识与深刻把握,真切感知中华民族历久弥                           的校训。这两个成语自出现后,就代表着无数中
               新 的 传 统 家 国 情 怀 。 例 如“国 ”的 繁 体 字 形 为            华儿女的自我要求与价值选择,成为中华优秀传
              “國”,表示一群居住在一起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                           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
               土地而手持兵器,其义表示对群体利益的保护维                           之士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磨砺意志、百折不
               护。而在“家”的形体构成中,“宀”表示房屋及院                         挠、战胜艰难。“自强不息”中的“强”字,《说文解
               落之义,“豕”则代表家里所蓄养的家畜,直观反映                         字》对其解释为“弓有力也”,这显然是以古人常见
               出 古 人 对 家 的 直 观 认 识 与 深 切 依 恋 。 后 来 ,           的可以射远的弓箭与弓箭手来形象表达“有力”之
              “国”与“家”与其他汉字组合起来,就有了“国家、                         义。这一“有力”之义,既表现出刻苦自励的精神,
               家国、祖国、国人、家人、家庭、家属”等众多词汇,                        也反映出百折不挠的韧劲,故此《广韵》就阐释说
               反映个体与群体的类属关系。“桑”与“梓”是两个                        “强,健也”。同样,“强”字表示的“有力”之义也反
               典型的形声字,都表示树木,但由于《诗经》中有                          映在“兵强马壮、博闻强记、年富力强、奋发图强、

                                                                                                          89
                                                                                       NINGXIA EDUCATION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