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宁夏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
P. 16
宁夏教育科研 总第146期
方
理
管 管 理 方 略 略 NINGXIA EDUCATIONAL RESEARCH General,No.146
慧平板联网后,它的单一教育功能就会被缩小,反之出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国家对网络在线教育的相关
现功能泛化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在平板中插入电话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关于互联网教育监管标准以及
卡,联网后打游戏、看小说;有些学生用数据线连接平 政策性规定比较少且分散,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导致在学
板和电脑,从电脑上下载视频、图片等传送至平板进行 生遇到负面网络信息时,消费受众整体面临举报无门道,
观看。因此,当智慧平板的学习功能远小于它被学生 监管执行无依据的情况。
“开发”出的娱乐功能时,就会造成中学生学习时间分 2.家校共管机制不健全。在智慧课堂的实施过程
配不均衡,娱乐时间过多,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中,老师和家长齐力为学生营造了安全上网的学习空
3.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不合理。智慧课堂的研发是 间。然而,在学校由于老师的互联网监督意识不够、家
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的一种科技创新,采取全程动态 长的网络监管意识薄弱、二者监管合力配合不到位的
评价,兼具抢答、投票、分组、拍照等多种功能,丰富了 原因导致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教与学更加数 不足的现象。首先,当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教学时,由于
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师生课 老师互联网监管意识不够,教学方式全盘互联网化,为
堂互动性减弱的问题。比如:少数老师上课时对于 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久而久之,师生对
PPT、电子文档等课件的注意力与讲解过多,反而降低 互联网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从而忽略了网络监管的
了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上 问题。其次,学生在家学习时,由于许多家长教育理念
课时打着使用智慧平板的幌子,发呆聊天,被动跟随老 落后、网络监管意识薄弱,对在线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师的节奏,缺乏自主思考,还有些学生利用智慧平板投 与看待,无形之中成了纵容学生在线娱乐消遣的“帮
票、拍照功能娱乐,导致学习注意力被分散,大大降低 手”,最终导致学生课后学习效果不理想。最后,由于
了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老师和家长监管配合默契不足,学校与家庭缺乏共同
二、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针对如何加强学生安全利用“互联网+教育”智慧平台
智慧课堂存在互联网信息鱼目混杂、智慧平板联 学习主题的沟通与讨论,导致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的网
网后功能泛化、师生课堂互动性减弱等现象并非由单 络学习监管过程中联系不紧密、配合方式机械,学生整
方面的原因造成,它是教育界各主体监管力度不足、配 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合不到位导致的,主要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互联 3.对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的管理制度不到位。打铁
网+教育”监管体系不完善,老师、家长的监管力度不 还需自身强,中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将影响到个人的
够,学生自身约束力不足。 全面发展。在智慧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自身约
1.学校互联网监管措施不到位。中学生在智慧课 束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时间的把控能力不足、惰性思
堂平台或者利用智慧平板等联网工具学习时,不可避 维作祟、学习执行力不足。首先,中学生对时间的把控
免地会接收到互联网平台推送的负面信息,主要包括 能力不足。合理地平衡在线学习时间与网上消遣娱乐
三个方面原因:相关部门对互联网平台商家的监管力 的时间,可以达到劳逸结合的学习效果,但当中学上网
度不足,教育监管部门对网络教育平台的管控力度不 娱乐时间超过在线学习时间,没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
够,“互联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由于 度,最终将导致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学习兴趣下降。
相关部门对“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商家监管不到位, 其次,惰性思维干扰中学生的学习选择。当学生在学
使得商家有机可乘,利用智慧平板、学习机等工具联网 习与上网娱乐时做选择时,由于学习时需要大脑进行
功能,将各式各样的广告、网络游戏、聊天软件推送给 高强度的思考运转,因此缺乏自觉性的大部分学生会
中学生,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 主动选择上网娱乐,忽视学习任务的存在,丧失学习的
习兴趣下降。其次,由于教育监管部门对网络教育平 主动性。最后,中学生学习执行力不足。当中学生所
台教学质量的管控不到位,使得在线教育平台鱼龙混 制定的学习计划与实际学习能力不符合时(假大空的
杂,某些不良教育平台直接照搬国外教学内容和方式, 学习目标或对自身学习目标过于松懈),导致中学生无
向学生输出错误的意识形态,导致学生出现崇洋媚外、 法切合实际地监督自身学习状态,最终导致学习效率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淡化等现象,严重阻碍青少年树 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14 2021 /2《宁夏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