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宁夏教育科研》2021年第2期
P. 19

总第146期                                 宁夏教育科研
                                                                                               管
                                                                                                         方
                                                                                                    理
               General,No.146                NINGXIA EDUCATIONAL RESEARCH                      管  本 期 特 稿 略理  方  略
                二、高中德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点、身边的正能量等,对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
                1.德育意识淡薄。由于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个                          明辨是非,客观理性,不人云亦云,能传播社会正能量,
            人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在今天全民重高考的大背景下,                            积极影响身边的人。
            社会、家长、教育主管部门通常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永恒
            的好坏,就是看这所学校有无高考状元或者本科上线                             的主题,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新时代下,我们的国家蒸
            率的高低,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学校极易以教学成绩                            蒸日上,蓬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年轻的一代提
            的高低作为评价和激励教师的参数,班级升学率通常                             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

            就成为评价班主任的考核依据,这些做法无形之中就                             人命运与时代、与家国的紧密联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
            造成了家长和学校、班主任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                            复兴的使命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
            养的教育理念。                                             奋进的时代、伟大的国家,需要的就是有道德、有抱负
                2.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位班主任面对                          的有志青年,每个人心中不仅有“小我”,更要有“大
            的几十名学生就代表着几十个家庭。不同的家庭环境                             我”,应当目标远大,胸怀家国。还可以结合近几年国
            直接决定了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通常问题学生                             家大型事件,如:建国七十周年大阅兵、建党一百周年
            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大关系,有的孩子被家长过于溺                             大型庆祝活动等,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
            爱骄纵;有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的孩子父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国为民做贡献的个人
            母关系紧张,家庭缺少温馨……还有每个人所处的社                             价值观。当学生理想高尚、志存高远,明白了个人奋斗

            会环境的优劣、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一个人                            的价值所在,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积极向上、坚强
            的人格、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乐观。
                3. 高中学生自身的因素。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导师。时
            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发展迅速                            代日新月异,师生关系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
            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他们体格接近成人                            进。教条的说教、一味地批评已不能适应当今高中教
            但思想还未成熟,这种不平衡性容易造成这个时期学生                            育的现状。新时代下的青年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渴望
            的心理出现以下特点:一是他们个体意识增强,对新鲜                            被理解被尊重,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班主
            事物接受很快,但对是与非的判断容易缺乏理性和客观,                           任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了解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发

            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二是他们意志发展迅速但又                            展的特点,以年轻的心态、平等的眼光、包容的胸襟深
            容易冲动,缺乏理智;三是他们对世界开始有了独立的                            入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那
            判断但又容易偏激或盲目崇拜。四是在情感方面,他们                            些性格内向、情绪消极,不思进取、早恋、有抑郁倾向的
            渴望被尊重被认可但又心理很脆弱。所以高中阶段的                             学生,班主任更是要体察入微,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
            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极易出现波动,也极易受外界因                            态,在班级中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加强师生间、同学
            素的干扰,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和现象所侵蚀。                             间的互动交流,用正能量感染带动这些学生。这些都
                三、提升高中德育工作水平的对策                                 需要班主任投入更多的爱心和细心。班主任学会做学
                1.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党的十九大                          生的心灵导师,就会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报告中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                                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些年,青少年

            见德育的重要性。高中班主任只有在意识上充分认识                             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有些少年罪犯性格扭曲,手段残
            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的班级管理                             忍,不健全的心理、不完整的人格源于道德教育的缺
            中。班主任须摒弃“唯分数论”的观念,重视学生正确                            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高中班主任
            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高考的重压下保持清                             可以与相应的文化课(如:语文课)相结合,借助于课本
            醒的头脑和平常的心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与                             知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中华优
            价值,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日                            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教学生懂得“仁义礼智
            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关注现实,尤其是国家大事、社会热                            信”的深刻内涵,选择古今杰出人物作为榜样,如孔子、


                                                                                           2021 /2《宁夏教育科研》 1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